宁静致远,得意失意皆从容 不以一时之成败妄下定论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我们不应以成败论英雄。

——《理想人生》“论命运”

明朝的冯梦龙曾警告世人:“不可以一时之誉,断其为君子;不可以一时之谤,断其为小人。”其主旨在于看人不可以偏概全,不可以一时的荣辱成败取人。其实这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大学》中有云:“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一个女孩从小喜爱唱歌,梦想长大以后成为一名歌手。但是,她是一个胆小的人,从来不敢到公共场合去演唱。她的父亲曾经带她去过一个酒吧,酒吧是父亲的朋友开的,而且她演唱的时候是下午,酒吧里的人很少。

她鼓足勇气开始唱了,是一首英国情歌,歌声像流水一样在酒吧的每一寸地方流淌开来。酒吧里的工作人员纷纷把目光聚集到她的身上,她突然胆怯了,慢慢跟不上伴奏音乐,唱到第三节时,她走调了。

工作人员轻轻地笑了,这一切都被她看在眼里。她停止了歌唱,黯然地走下来。看到父亲,她流泪了。

她后来再也不敢唱歌了。

女孩后来断了当歌手的梦想,考入了一所师范大学,学的是历史。

有一年,女孩所在的城市举办业余歌手大奖赛,她的父亲有些不甘心,鼓励女儿参加比赛。可是,女孩仍然没有树立信心。她担心会失败。

父亲问她:“你现在的梦想是什么?”

“做一位优秀的历史教师。”她告诉父亲。

父亲笑了:“既然你的梦想不再是歌手,那就去参加比赛吧,你唱好唱不好都与梦想没有关系。别管别人怎么看。”

女孩终于答应参加比赛了。

她取得了很好的名次,最后成了一位著名歌手。

女孩差点因为工作人员一个无意的嘲笑而错过了人生最想实现的梦想,因为成败在她的心中占据了太重的位子,甚至远远超过她对于歌唱的喜爱,足见成败在人们心中所占的分量之重。对于自己,人们尚且以成败作为是否继续前行的标准,在面对别人时,以成败论英雄自然也就没有什么稀奇了。无怪乎冯友兰先生在研读历史之时,以古人的经历劝诫世人:“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我们不应以成败论英雄。然而,真正能做到不以一时之成败荣辱取人的人,实在少之又少,而孔子做到了。

传说公冶长善辨鸟语。他生活贫困,经常没有粮食吃。有一次,一只鸟飞到他的房前,大声对他鸣叫着说:“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个虎驮羊,尔食肉,我食肠,当急取之勿彷徨。”公冶长听了之后,马上跑到南山,果然看见一只被虎咬死的山羊,于是拿了回来。后来,羊的主人在公冶长家里发现了羊角,就认为是他偷了羊,把他告到鲁国国君那里。公冶长将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但鲁国国君不信他懂得鸟语,将他关进了监狱。而孔子知道他的秉性,为他向国君申辩、求情。鲁国国君没有理会。

过了几天,公冶长在狱中,听到上次那只鸟又叫道:“公冶长!公冶长!齐人出师侵我疆。沂水上,峄山旁,当亟御之勿彷徨。”他听后,马上将此事报告给了国君,国君仍然不相信他的话,但还是派人前去查看,结果真的发现了齐国的军队,于是发兵突袭,取得大胜。因此释放了公冶长,并给了他很多赏赐,还想让他做大官,公冶长坚辞不受,因为他觉得凭自己懂得鸟语获得官位是一种耻辱。

孔子谈到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曾被关押,却是无辜的”,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公冶长曾经蒙冤,虽然后来得到平反昭雪,但也难免会遭受世俗的歧视和一些讽言恶语,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孔子却能够超脱世俗之偏见,不以一时之荣辱取人。

说此话时,孔子是已经赢得了普遍的社会声誉和有着身份地位的人。他能做出这样的决定,在当时实属难能可贵。社会已经发展了两千多年,很多事情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不以成败论英雄”这一点上,人们还是无法如孔子般看得透彻也无法如冯老般公正、客观。于是,现世的人们还在以“成王败寇”评判历史人物,当下的人们还在因一次偶然的成败而或吹嘘或嘲鄙。因着这种长久以来形成的偏执观念,许多的人才就此错失,许多的成功半途中断。不妨放下“成王败寇”的标准,还原世人本来的面目,或许看到的会是与想象中大相径庭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