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明境界:从善如登,见贤思齐 凡圣只在一念间,求则得之

道德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做不做的权全在自己。

——《理想人生》“论命运”

哲学史上,人的本性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中国有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之争;西方的哲人则将二者合二为一,产生了人的两面性的认识。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哲学家普罗提诺将其概括为:“人类处于神与禽兽之间,时而倾向一类,时而倾向另一类;有些人日益神圣,有些人变成野兽,大部分人保持中庸。”

无论人性的最初如何,世间的大多数人都是过着庸庸碌碌的凡人生活,就像《凡人歌》中所唱得那样:“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这就是凡人的生活,在众多的同类中游弋,寻找栖息之地,努力解决温饱,以求安身立命。凡人只为自己一身的动机,图取功名富贵。而那些不为自己一身而谋,舍生取义,只为忧世忧人而谋国谋天下者,便是圣人。

圣人其实就是脱俗的凡人,他们按自己亘古不变的法则去实践对自我的塑造,奋斗至最后一刻。成为圣贤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德。此德并非由遗传而来,需靠后天的努力以获得,如冯友兰先生所说:做官发财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唯有道德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做不做的权全在自己。只需心中坚定而执著地追求道德,就能从平淡中超脱,在凡人中凸显,成为备受世人敬仰的圣贤。

相传释迦牟尼佛前世是一位修行者。他日夜不断,诚心诚意,锲而不舍,勇猛精进地修行菩萨道,后来惊动了天界。天帝为了测试他的诚心,即令侍者化成一只鸽子,自己则变成一只鹰,在鸽子后面穷追不舍。

修行者看到鸽子身处为难之境地,便挺身而出,把鸽子放在怀里。老鹰吃不到鸽子,很是不满,责问修行者说:“我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再得不到吃的就会饿死。修行人不是以平等视众生吗?现在你救了它的命,却会害了我的命啊!”

修行者道:“你说的也有道理,为了表示公平起见,鸽子身上的肉有多重,我就在我身上割多少肉给你吃吧!”于是修行者拿来一个天平秤,开始忍痛割肉。这时,天帝暗中使用法力,从而使得修行者的肉总是比鸽子肉轻。修行者一直割下去,直到割光全身的肉,两边重量还是无法相等。修行者只好舍身爬上天平秤以求均等。

天帝看到修行者如此舍身,于是和侍者都变回了原形。天帝问修行者:“当你发现自己的肉已割尽,重量还是不相等,你是否有丝毫的悔意或怨恨之心呢?”修行者答道:“行菩萨道者应有难行难修、人溺己溺的精神,为了救度众生的疾苦,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怎会有后悔怨恨之心呢!”天帝被他的慈悲心及无畏的精神所感动,又使用法力,使他恢复原来的健康。

这就是圣人之道,为救众生疾苦,宁愿舍弃生命。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做到这一点真是难上加难,所以世上圣人屈指可数,却有着如繁星般遍布于世间的凡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可以不是圣人,可以不是伟人,也可以不是英雄和智者,但心灵要努力追求他们的高度。

古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曾说:“人有自由意志,成人成兽全靠自己。”虽然人生的经历不能随意选择,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还是可以选择的。一个人虽不能成为孔孟一样的圣人,但也要怀圣人心,做平常事,这样就人人皆可称圣人了。圣人并不是独一无二、与生俱来的,他们也是凡人经过不断努力修行而来。凡人与圣人只是一念之差,只有一步之遥,就像冯友兰先生所说的“求则得之”,只要迈出了修德的那一步,并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终有一天能脱胎换骨,由凡入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