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为教育把脉 恢复常识和记忆——读陈丹青《退步集》

《退步集》是陈丹青近几年文章和言论的结集。作为一个有良好直觉的艺术家和思想者,书中处处可见作者对于生活和事物的洞见。尤为可贵的是作者的诚实,既对自己诚实,也对他人和社会诚实,敢于正视并且直言自己的所感所思。当这样一个人针对时弊发言时,不管忠言多么逆耳,都是值得我们聆听和深省的。

在不同场合,作者涉及的话题不同,若要找出一个“中心思想”,也许可以用书中一篇讲演的标题来表示,就是“常识与记忆”。恢复常识和记忆——这一声沉痛的呼唤贯穿于全书。在作者看来,当今种种怪现状,一言以蔽之,便是背离常识,抹杀记忆,而如果不恢复常识和记忆,则所谓人文、改革、创新等响亮话语都只是奢谈。

身为艺术学院的教师,作者对于当今教育尤其艺术教育的弊病有切肤之痛。他认为,中国现行艺术教育有三个误区:素描教学、外语考试和政治考试。艺术教育的基础应是常识健全,即懂得如何观看,而非素描。外语考试淘汰了许多有艺术天赋的考生。政治课因教材的陈旧而与真正的人文教育背道而驰。这些问题导致了今天的艺术教育“上不见人文精神,下不见常识”,学生严重缺乏常识,没有文化。作者愤激地说,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之辈倘若活在今天,由于这些考试的关卡,很可能失去报考油画专业的资格。

在艺术教育中,缺乏常识与丧失记忆密切相关。学习观看的重要途径是看经典原作。然而,我们的经典原作都封存在仓库里,极少在美术馆展出,使得我们的学生、艺术家与民族艺术五千年的脉络断了联系。中国画家只能看到机器复制图像,形成的是“集体伪经验”。这种情况与国外美术馆之发达和展品之充实形成鲜明对照。美术学院连年扩招,美术界高谈国际性、当代性等宏大话题,不断举办研讨会、博览会、双年展,“在这一切的热闹与喧嚣中,美术馆,作为一条无法替代的认知途径,一个国家的历史记忆,一个巨大的文化实体,却是长期悬置、长期缺席”,在作者眼中显得格外刺目。

城市建设是作者关注的另一个重点,在这方面,常识和记忆的缺失更加触目惊心。建筑设计的常识是与周边建筑及整体环境的和谐,历史记忆的保存,等等。然而,在今天的中国,这些常识完全不被顾及,比比皆是公然的无序、失控和对历史记忆的破坏。作者应邀出席上海青浦区朱家角镇“新江南水乡”论坛,他的发言必定很令人扫兴,开门见山地说:“江南水乡”没有了,“新江南水乡”是一个伪问题。他更指出,在今天的城市建设中,不止江南,整个中国正在被另一个假冒伪劣的“中国”所覆盖。

按理说,诸如艺术教育要尊重艺术,尊重学生的个性,城市建设要尊重环境,尊重历史的记忆,这些常识并不复杂,何以会在今天遭到如此严重的“遗忘”?作者认为,原因在变本加厉的行政化。强大的“行政文化”无处不在,支配一切。它用量化、程序化的方式管理教育,迫使艺术教育不是对艺术和学生个人负责,而是向上负责。它使中国城市建设呈现的不是建筑设计,而是“权力景观”、“行政景观”。

当今教育和城市建设中的种种弊病有目共睹,已经引起广泛不满和批评。因此,严格地说,某些基本的常识并不是被“遗忘”了,而是遭到了来自权力和金钱的蔑视。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和艺术家,作者并非在进行理论的分析,而只是直言不讳地把自己的亲身感受说了出来。他对阻挡这一进程的可能性持悲观态度,自我定位为顽固的“反动派”。我们不妨听一听这个“反动派”的诤言,这有助于我们正视问题的严重性,从而积极地争取乐观的前景。

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