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天涯咫尺 岁末访中山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四小虎”之一的中山市就出了名。我曾于1995年和1997年两次到那里访问学习。这几年,中山市的经济一直保持着稳定、快速的发展势头,居民已经过上了富裕的日子,同时,随着城乡一体化正在变成现实,广大农民也已享受到了现代化的生活。
最近,有朋友告诉我,中山市在小城镇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又取得了新成绩,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全国科技兴市先进城市”等称号和联合国颁发的“人居奖”,以表彰中山市政府在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和管理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这些年来我经常想,小康水平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的基础,所以小康之后,除了还须克勤克俭,努力发展生产之外,还应该重视另外一面,就是进入小康之后的人,怎样发展现代化的精神文明。中国有句老话:衣食足而知荣辱。就是指生活有了保障以后,人们就有条件考虑怎样提高生活质量,考虑做什么样的人,人生的价值问题就提到必须解决的议程上来了。富裕起来的中山人是怎么干的?
恰好,今年底到南方开会,离中山已经不远,于是抓住会议间隙,抽空去了一趟。虽然只是“蜻蜓点水”,却学到了不少中山的好经验。
中山的朋友告诉我,现在他们在抓城市的全面工作时,已经从最初偏重于物质积累,逐渐转向关注人、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比如更多地关注城市的建设、绿化、美化;市民居住环境的卫生、舒适;全市的环境保护等。特别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市民的现代文明素质、促进思想观念的转变上下了不少功夫。
他们说,为了保住家乡这片碧水蓝天,这几年,除了对有污染的工厂实行关停并转迁外,还治理了岐江河,并投资3亿元兴建日处理1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市里甚至还放弃了十多个年产值超过亿元的有严重污染的项目。
为了提高居民的现代文明意识,他们坚持开展文明小区、文明镇(村)、文明户的评比;加快镇区文化设施的建设,普及提高农村文化;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各项健康的活动……中山人就是这样在逐步实现他们提出的“洗脚上田”和“洗脑进城”。
中山的朋友知道我对小城镇建设中如何保护和改造旧区的问题很感兴趣,就要我去他们的“步行街”上逛逛。
中山市是个侨乡,旅居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有60多万人。长期以来,许多华侨把在海外辛辛苦苦赚的钱带回来,沿着现在叫孙文西路的街道两旁,按照他们所在国的建筑风格,建起了具有浓厚异国情调的店铺,形成了一条商业街。
市政府在市政建设中,执行“保护旧区建新区,建好新区改旧区”的方针,于1996年,经过认真研究,决定把这条有800多年历史的老街,改造成集商业、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步行街,并且要做到“整旧如旧”尽量保持老街的风貌。
12月2日,在主人的陪同下我来到步行街,走在两旁具有本世纪初欧式柱子、券廊结构和带有南洋风格的骑楼、装饰的街上,花岗石铺的路面洁净如洗,只见三三两两的游人,悠闲地散坐在廊柱下的长凳上。此刻,我宛如漫步在新加坡热闹的、华人聚居的小巷里。然而,临街那新建的小广场、漂亮的绿地和精美的雕塑小品,又使这条古老街道洋溢着现代化的气息。征集来的300多幅历史照片,镶嵌在街上的柱子上,让来这里的人了解这段历史。
主人告诉我,现在步行街不仅是商业中心,也是人们休息、举行活动的场所。比如每年阴历大年初七“人日”这一天,中山人聚集在这里,开始“慈善万人行”的活动。这一为救助老人和残疾人募集善款的活动,已经办了11个年头,累计收到捐款2亿多元。政府把这笔钱用到实处,先后兴办了启智学校(弱智、残疾儿童学校)、红十字中心血站、颐乐楼、博爱医院、120急救中心等公益设施;还资助了一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人日”是个什么日子呢?《中国民俗辞典》的解释是,“人日”又称“人胜节”。时在农历正月初七。唐代李百药《北齐书·魏收传》:“魏帝宴百僚,问何故名‘人日’,皆莫能知,(魏)收对曰:‘晋议郎董勋《答问礼俗》云: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每逢人日,人们以七种菜做羹,用彩布剪成人形,或镂刻金箔为人状,贴于屏风,戴于头上,象征祥瑞。是汉族传统的节日。
魏收没有回答“何故名人日”,依我看,人日就是古人提倡注重做人的工作的日子。中山市的朋友们在这个传统的老本上,嫁接了新的内容,把古老的节日搞活了,把它作为现代社会里人们增进团结、改善人同人关系的质量的一个活动;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了他们的精神文明素质,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推广的好办法。
三天来,中山人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他们正以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回答我心里的问题。
1998年即将过去,我衷心祝愿中山人以一个崭新的面貌,迈向新世纪!
1998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