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解放天津的战略意义
战役造始
平津战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中实施的一个战略性的战役,是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它与辽沈战役、淮海战役组成的三大战役,是决定国共两党和国家命运的战略大决战。
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以其高超的战争指导艺术和雄才大略,适时地于1948年11月16日发出了关于举行平津战役的作战计划和平张线作战部署的电令。规定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共同进行平津战役。
这时,辽沈战役刚结束14天,淮海战役刚开始10天。按照一般的战争指导规律,东北野战军在夺取辽沈战役胜利后,需要休整、补充、整顿几个月才能入关作战。蒋介石、傅作义都判断:东北野战军需有3个月到半年的休整时间,要到1949年春天才能入关作战。
东北野战军80万胜利之师待机入关,孤悬于平津地区的傅作义集团是守是撤,蒋介石、傅作义各有打算。
蒋介石的企图是:将傅作义集团撤至华东,加强长江防线,巩固江南,或加强徐(州)蚌(埠)会战力量。
傅作义则恐其嫡系部队被蒋介石吞并,不敢南撤,准备暂守平津,不得已时西退绥远(旧省名,今内蒙古中部地区)老窝;同时,还想与共产党谈和,成立华北联合政府,以保存实力。
在此期间,美国政府看到蒋介石难以扭转败局,积极策动国民党内部的倒蒋活动,并大力扶植地方实力派。傅作义也是美国政府企图扶植的对象之一,这种情况助长了傅作义扩充实力,固守平津,以观时变的打算。
由此可见,蒋介石、傅作义、美国三方,为了自身的利益,各有打算。
1948年11月4日,蒋介石在南京召开高级军事会议,研究华北作战对策。傅作义应召飞抵南京,刚下飞机,国防部部长何应钦便转达蒋介石要他率部南撤,并许以“东南军政长官”之意。
傅作义心中十分明白,几十万军队南撤,谈何容易,没等撤出,恐怕就被解放军打得差不多了。为了使蒋介石不逼得太紧,他以进为退,在会上以主战的姿态,提出“固守平津塘倚海作战”的主张,力陈固守华北是全局,退守江南是偏安,非不得已时,不应南撤。
傅作义的慷慨陈词,又勾起了蒋介石反败为胜的幻想,因为若能保住华北,固守平津,钳制东北、华北野战部队南下,对南线作战也属有利。据此,蒋介石确定了固守平津,置主力于津沽,以利尔后行动的方针。
会议一结束,傅作义马上飞返北平。为集中兵力,加强平津地区的防卫力量,先后放弃了承德、保定、山海关等地,对防御部署作了如下调整:
以第17兵团5个军16个师,防守天津、唐山、塘沽、廊坊一线;华北“剿总”率第4、第9兵团6个军18个师,防守北平及南口、密云、通县、涿县等地;以第11兵团1个军8个师(旅),防守张家口、宣化、怀来一线。
这样,傅作义集团除在归绥、大同两个孤立的地区分别部署1个军和1个师及地方武装外,将其主力4个兵团、12个军、42个师(旅),连同地方武装共50余万人,部署在东起塘沽、滦县,西至柴沟堡(今怀安)长达500千米的铁路沿线上。其部署的特点是,蒋系部队3个兵团、8个军、25个师,防守北平及其以东地区,傅系部队1个兵团、4个军、17个师(旅),防守北平及以西地区。
蒋介石、傅作义虽然在方针上已统一于暂守平津线上,但蒋介石、傅作义两系部队,仍然各有打算,即在战局不利时,分别向南和向西撤退。傅作义一面准备在3~6个月内扩充20万~50万部队加强防御力量,一面在归绥(今内蒙古中部地区)屯集粮草、作战物资,作退回其老巢的准备。
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洞察形势,马上识破了傅作义在固守平津的同时,又想西退的心态,决定提前发起平津战役,制定了作战方针,其基本精神是:将敌抑留华北,分割包围,就地歼灭。
1948年11月18日,毛泽东定下东北野战军提早入关的决心,电示林彪、罗荣桓、刘亚楼:
“立即令各纵以一二天时间完成出发准备,于21日~22日全军或至少8个纵队取捷径以最快速度行进,突然包围唐山、塘沽、天津三处,不使敌人逃跑。”
林彪、罗荣桓、刘亚楼19日复电,遵令于22日出发(后经中央军委批准于23日出发)。
就地歼灭傅作义集团,首要的问题是能否抑留、抓住敌人。因为此时东北野战军尚未入关,仅靠我华北军区的现有兵力还不足以完全消灭敌人。
东北野战军于11月23日秘密入关,与华北野战军一起迅速建立起压倒敌人的绝对优势的战役部署。参加平津战役的部队有:东北野战军12个纵队(军)等共计80余万人,拥有火炮500余门,坦克、装甲车40余辆;华北野战军第2、第3兵团7个纵队(军)等共13万余人;连同东北华北参战的地方部队,参战总兵力达100万人。以百万大军与傅作义集团50余万部队作战,人民解放军在华北战场上占绝对优势。
为了稳住傅作义集团和断敌退路,毛泽东指挥东北华北野战军,对傅作义集团首先建立起“隔而不围,围而不打”的战役部署。在完成战略包围,战役分割后,逐个解决敌人。
1948年11月29日,华北第3兵团首先向张家口外围的国民党军队发起了攻击,在怀安、洗马林地区歼敌一部,拉开了平津战役的帷幕。12月2日,对张家口形成了包围态势。傅作义未判明这是平津战役的开始,还以为这是华北部队的一次局部行动,而遂令其主力第35军及第104军第258师分别由丰台、怀来向张家口驰援,第104军西移怀来等。第一步就中了毛泽东的调虎离山计,将其主力第35军调出北平,使其有去无回。
东北我军先遣兵团的行动,使傅作义大为震惊,他以为我军将会直取北平,急令几天前西援张家口的第35军向北平撤退。
1948年12月22日,我华北第2兵团攻克新保安,全歼敌第35军15000余人。24日,华北第3兵团收复张家口,全歼敌第11兵团5个步兵师、2个骑兵旅,共54000余人。连同外围作战在内,这次历时25天的战役,我华北第3兵团和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等部队共歼灭敌人65000余人,自己仅伤亡2900余人,以极小的代价,打了个大歼灭战。
这样,整个大同以东,直至北平,全被我人民解放军控制,傅部向西突围已经不可能了。
新保安、张家口两战,傅作义的嫡系部队已基本被全歼,进一步促使他下定了起义的决心。
这时,敌军除在平绥线和平、津外围被歼的以外,在北平有20余万人,在天津有13万余人,在塘沽有5万余人。
我军的战略布局,原来是首先解放塘沽。因为北平、天津都是几百万人口的大都市,党中央和毛泽东为了使古都名城和几百万人民免遭战争破坏,开始准备先打下塘沽,控制海口,歼灭小的,孤立大的,做出个样子,迫使平、津守军放下武器。
但是,后来根据对地形的侦察,塘沽附近四周开阔,河流、盐田很多,而且冬不结冰。既不便于构筑工事,又不便于展开兵力;同时塘沽背面靠海,守敌侯境如的指挥部设在军舰上,如果首先攻击塘沽,难以把守敌全部歼灭。这时,平、津守敌又表示不愿接受人民劝告,企图顽抗。首先攻击塘沽,就将拖长解放平、津和解放全华北的吮间。
根据这一情况,党中央、毛泽东改变原来意图,决定首先攻打天津之敌。
东北野战军立即组织天津前线指挥部,林彪、罗荣桓首长决定由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负责指挥攻打天津。
刘亚楼一向以干练著称,他根据天津的地形、河流情况以及敌人兵力部署,决定以5个纵队22个师夺取天津,以4个纵队东西对进,采取拦腰斩断,先南后北,先分割后围歼,先吃肉后啃骨头,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
天津围城兵力,达34万之多,几近3倍于敌,解放天津的条件成熟了。
刘亚楼风趣地说:
“我们这34万大军就像一只牢固的铁笼子,天津之敌就是一只老虎,就是困我们也要把他们困死在里面。”
作战部署很快获中央军委批准
1949年1月10日,中共中央电示:为着统一领导夺取平津,以林彪、罗荣桓、聂荣臻三同志组织总前委,林彪为书记,所有军事、政治、财政、经济、粮食、货币、外交、文化、党务及其他各项重要工作均归其管辖,以一事权而免分歧。
这一决策,为夺取天津,进而夺取北平,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949年1月14日10时,随着天津前线司令部刘亚楼司令员一声令下,我34万大军发起了对天津守军的总攻。千门大炮首先“发言”,连续40分钟天崩地裂的轰炸,敌主要防御工事被摧毁。紧接着,我大部队进行突击。战至15日15时,全歼守敌13万人,俘虏天津警备司令官陈长捷。17日,塘沽守军第17兵团部及第87军等5个师5万余人乘船南逃,其后尾3000余人被追歼,塘沽解放。
新保安、张家口、天津相继解放后,驻守北平的国民党军华北“剿总”,第4、第9兵团部,第13、第16、第31、第92、第94、第101军和重建的第35、第104军等部,共8个军25个师,连同特种兵和非正规军总计25万人,陷于绝境。中共中央军委鉴于北平是驰名世界的文化古城,为保护文化古迹和200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决定争取通过谈判和平接管,同时命令部队准备在谈判不成时以战斗方式夺取之。
平津战役发起后,在强大的军事打击和强有力的政治攻势的敦促下,傅作义先后于1948年12月15日、1949年1月7日和1月13日,三次派代表到平津前线司令部进行谈判。经过三次谈判,傅作义终于在1月21日与平津前线司令部达成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1月22日~31日,驻北平的国民党军撤出城外,听候改编为人民解放军。1月31日,人民解放军在人民的欢呼声中开入北平城内进行接管。至此,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结束。
北平的和平解放,毛泽东创造了将国民党军和平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的“北平方式”,成为毛泽东提出的以“八项条件”解决国民党军的第一个榜样。这一举动争取了大批国民党军高级将领和建制部队站到人民方面来,是中共中央战略指导的一大成功。
平津战役历时64天,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成功地将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抑留于华北地区,进行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予以各个歼灭,并以军事压力与政治争取相结合,实现了北平守军的和平改编。共计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华北“剿总”及3
个兵团部、1个警备司令部、13个军部、51个师(包括战役中新建和重建的军、师),连同非正规军总计521000人。人民解放军伤亡39000人。平津战役的胜利,连同辽沈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关于战略决战思想的伟大实践,使国民党丧失了三大精锐战略集团,国民党的统治基础发生了根本动摇,从而为解放战争在全国取得胜利奠定了巩固的基础。随着平津战役的胜利,傅作义部在绥远的部队共8万余人于1949年9月19日通电起义,走向光明的道路。毛泽东又成功地创造了“绥远方式”。这是对“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新发展,是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的最佳战略。
毛泽东筹谋华北大战
1948年11月2日,歼敌47万的辽沈战役宣告结束。这一伟大胜利,使得敌我双方总兵力的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的军事形势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我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开始超过对方。
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东北野战军成为强大的战略机动力量,随时可以入关作战。被华北军民孤立于北宁路、平绥路的傅作义集团,面临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部队的联合打击,惶惶不可终日,犹如“惊弓之鸟”。发起平津战役的条件业已成熟,华北决战的局面开始出现。
为适应革命战争的发展需要,1948年5月9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在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作出决定,将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个战略区及其领导机构合并,成立中共中央华北局,刘少奇兼第一书记,薄一波、聂荣臻分别任第二、第三书记;成立华北军区,聂荣臻任司令员,薄一波任政治委员,徐向前任第一副司令员,滕代远任第二副司令员,肖克任第三副司令员,赵尔陆任参谋长,罗瑞卿任政治部主任;成立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9月,正式成立华北人民政府,董必武任主席。这时,华北野战部队已发展到3个兵团、11个步兵纵队、33个旅(包括2个炮兵旅),连同地方部队总计46万余人。
此时,华北国民党军已被孤立于北宁路的山海关、唐山、天津、北平,平绥路的张家口、大同、归绥(今呼和浩特)以及承德、保定、太原等点线上,这种局面,对东北野战军入关,会同华北野战部队对国民党军实施分割、包围、歼灭极为有利。
中共平津战役总前委、中共中央华北局、华北人民政府、北平市的领导人在一起。从左至右为叶剑英、罗荣桓、彭真、薄一波(背向者)、林彪、聂荣臻、董必武
1948年10月下旬,蒋介石、傅作义合谋调集第16军、第35军、第44军、2个骑兵师及爆破队,偷袭中共中央所在地河北省平山县的西柏坡和华北人民政府所在地石家庄,企图以此摆脱困境,从危机中找转机。这一行动被我军发觉后,10月29日,毛泽东给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参谋长刘亚楼连发三电,通报敌人企图偷袭平山、石家庄的情况,商调位于锦州以南塔山的东北第11纵队,进至蓟县、三河地区,威胁北平,策应华北第2兵团粉碎敌偷袭石家庄的企图。林彪、罗荣桓、刘亚楼接电后,立即决定以第4、第11纵队和3个独立师、1个骑兵师,由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司令员程子华、参谋长黄志勇率领,先遣入关作战,敌偷袭部队遭到我华北第7纵队和地方部队的阻击,又发现华北第2兵团已赶到曲阳、完县一带,既不能前进,又恐被切断退路,遂即撤回。
聂荣臻(左2)和程于华(左4)、彭明治(左5)、黄志勇(左7)、刘道生(左1)、刘仁(左6)在东北第2兵团指挥部蒋介石、傅作义此举,不但未能扭转危局,反而加重了危机,东北先遣兵团10万大军迅速入关,为提前发起平津战役作了准备。
1948年11月初,东北卫立煌集团在辽沈战役中被歼,全国军事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接着,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战略决战进入高潮。毛泽东指出:中国的军事形势现已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这时,按照东北野战军总部的计划,除由第2兵团司令员程子华、参谋长黄志勇率领第4、第11纵队等部队作为先遣兵团,先期入关外,其他11个纵队,都在原地休整。拟从11月初休整到12月15日为止。但是,大约只休整了10天,当各部队都在忙于召开各种会议,总结战斗经验,评选功臣模范,调配干部,补充新兵,准备武器弹药的时候,中央军委来了急电,要求东北野战军全部提前入关,参加平津战役。电报一份接一份,开始是商量,征求意见,后来是正式下达命令。1948年11月正当辽沈战役取得胜利、淮海战役激烈进行之际,党中央、中央军委及时发动了平津战役。图为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的《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手稿
指挥平津战役的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华北野战军司令员聂荣臻在平津前线司令部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命令,分三路经喜峰口、冷口、山海关迅速挥师入关
中共冀中区党委、冀中行署和冀中军区于1948年12月15日联合发布的《为参加支援解放平津总动员令》这一来,从东北野战军首长,到各个纵队领导,都感到时间仓促,困难很多。原因是部队疲劳,思想波动大,东北籍的干部、战士不愿离开家乡,有的害怕走路太远,有的开始滋长享受情绪;同时,有些部队在辽沈战役中减员太多,如第3纵队就死伤1万余人,新兵的补充,俘虏的教育,都需要时间。加上天气越来越冷,而指战员们的棉帽、棉鞋、冬大衣等都还没有发下来。
但是,命令是必须执行的,纵有天大的困难,也必须克服。
小云突然用一种很刺耳的声音说:“妤小姐,要不要我替你烧个烟泡?”他说着,神经质地放下烟枪,拿起扦子,从烟盒里挑了一小块烟膏出来,很娴熟地在手指尖上捏着。他那熟练的动作,一眼就能看出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
妤小姐大吃一惊,这显然太出乎她的预料之外。
小云划着火柴,点上了烟灯,对妤小姐说:“是不是怕我烟泡烧得不好?”
妤小姐摇摇头。
小云充满挑战意味地说:“你们甄家的人,不是都喜欢让别人替你们烧烟吗?怎么,真担心我烧得不好?我告诉你,你哥哥当年最喜欢我给他烧烟了,你别不好意思,我当年不就是你哥的小厮嘛。”小云将手上捏着的烟膏,用扦子挑着,放在火上面烤,一边烤,一边不停地捏着。他的情绪非常激动,他的手法却显得非常艺术化。
现在轮到妤小姐目瞪口呆了。
小云往烟枪上装烟膏,装好了,他阴森森地说:“今天我也给你妤小姐当回小厮,怎么样?”妤小姐没想到他会这么说,她突然冲上前,吹灭了烟灯,夺过小云手上的烟枪,扔进了放烟具的盘子。
查良钟的又一次突然出现,打破了妤小姐房间里的僵局。由于房间里只有妤小姐和小云两个人,查良钟不怀好意地打量着他们。“哟,这不是乃祥大哥的小舅子云少爷吗?”查良钟像遇见老熟人一样和小云打招呼,十分讨好地转向妤小姐,“怎么样,妤小姐这一次,没想到我又会来吧?”他的眼光落在烟炕上放烟具的盘子上,鼻子装腔作势地嗅了嗅,空气中并没有大烟的味道。
妤小姐脸上露出不太愉快的神情。不管和什么男人在一起,总会让她感到兴奋,但是今天查良钟的到来,妨碍了她和小云的谈话,因此有些不太高兴。他不应该在这时候来。前些天,竹山四叔来过一次,为她的婚事又说了一大通废话。意思很简单,无非是劝她快一些招婿上门。在甄老爷子活着的时候,妤小姐真想过要早些嫁人,如今她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享受着最充分的自由,干吗还要急着嫁人呢。查良钟上门的目的很明显,他肯定又是来求婚的。仅仅就凭这一点,妤小姐就有理由不高兴,查良钟太不识时务,他也不想想,妤小姐怎么可能嫁给他。
妤小姐开口便狠狠刺了他一句:“这么高兴,是不是又和你太太复了婚了?”
查良钟一阵尴尬,苦笑着说:“妤小姐又说笑话。”
“什么叫笑话?”妤小姐白了他一眼。查良钟的脸皮实在是厚,妤小姐用什么话刺他,都没关系。妤小姐最难听的话,都可以拿来当补药吃。他天生是个吃软饭的人,自从查家破落以后,他一直在靠不同的女人活着。只有经受得住女人的挖苦,才能最终占到女人的便宜。查良钟相信自己终有把妤小姐摆平的一天,女人嘛,只要能把她骗上床,问题就一切解决。他不相信像妤小姐这样没见过世面的女人有什么难对付的地方。
妤小姐见查良钟不回答,故意又追问了一句,问他究竟是不是和自己的太太复婚了。查良钟叹了一口气,做出很认真的样子,说:“这好不容易把婚离了,我良钟怎么能随随便便又复婚呢?凡事都还可以儿戏,唯有这男婚女嫁,怎么能够开玩笑?云少爷,你说是不是?如今男女结婚,都讲究爱情两个字。唯有爱情这两个字,才是真的,才是天经地义。”查良钟口若悬河地说着,眼睛看着小云戴着的墨镜,想不明白地问,“云少爷,怎么在屋子里,还戴着副黑眼镜?”
这问题早就应该有人提出来了。妤小姐注意到小云下意识地摘下了墨镜。
当机立断调雄师
东北全境解放后,解决华北问题自然成为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华北问题,就是歼灭华北“剿总”傅作义集团,解放北平、天津等地,就是歼灭太原绥署阎锡山集团,夺取太原。
为实现上述目标,毛泽东提出一个初步设想,即先夺取归绥,攻击太原,解放绥远、山西全境,然后集中华北解放军主力和经过休整的东北野战军主力,解决傅作义集团。
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从战略全局上果断作出的这一决策,是建立在对傅作义集团处于撤守两难境地的精辟分析基础之上的。国民党军华北“剿总”傅作义集团原处在东北“剿总”与徐州“剿总”之间,南北两面都有屏障,总兵力还有60万人左右,较之华北人民解放军占优势,所以它的日子比较好过。然而,在东北全境解放,卫立煌集团被歼,加上南面刘峙集团经华东、中原人民解放军的联合打击后全军覆灭,这就使傅作义集团南北两面的屏障不复存在了,战略态势十分不利。如果东北人民解放军挥师入关,傅作义显然是抵挡不住的。
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傅作义集团由两个部队组成,即傅作义嫡系部队17个师(旅),蒋介石嫡系25个师。蒋介石为利用傅作义,于1947年冬将华北地区党政军大权交给了他。但是两大系统之间仍然存在深刻的矛盾,蒋系部队并不听从傅作义的指挥。如果面对东北、华北两支解放军的联合打击,是固守北平、天津、张家口、唐山地区,还是实行战略撤退?如果撤退,又向哪个方向退?这是摆在蒋介石和傅作义面前急需作出选择的紧迫问题。对此,蒋介石、傅作义必然处在守也难、撤亦难的境地。
据此,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适时调整了战略计划,作出提早进行平津战役,把傅作义集团歼灭于平、津、张、唐地区的战略决策。
1948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军委根据各方面获得的情报,判断傅作义集团今后有采取三种行动方针的可能:一是固守平、津;二是放弃平、津,傅系几个军退回绥远的归绥、包头,蒋系几个军撤至南京一带;三是放弃平、津,蒋、傅两系均南撤。认为如果敌人采取固守的方针,对我军是有利的;如果敌人采取撤退的方针,我军虽可不战而得平、津,但因没有消灭平、津敌人,对今后作战十分不利。
敌变我变。毛泽东和党中央适时改变原来构想,把指挥重心放在防止傅作义集团西退南撤方面。
11月9日和13日,周恩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两电,针对傅作义集团撤守犹豫不决,提出“抑留傅匪部队于平、张、津、唐地区,以待我东北主力入关,协同华北力量,彻底歼灭该敌”的总方针。周恩来指出,在傅作义对坚守平、津或西退绥、包似尚未下最后决心的情况下,我军“如攻打归绥,有促使傅匪及其嫡系三个军及骑兵三四个旅提早西退可能。”
为了抑留傅作义军队,中央军委决定华北第三兵团停止攻击归绥计划,除留一部监视归绥之敌并与监视包头的部队取得联系外,主力即移到归绥、集宁之间休整,准备歼灭由平、津向绥远退却之傅作义部,待东北野战军攻平、津时或杨罗耿兵团在完成太原任务后回到平张线时,再打归绥。周恩来强调指出,对付傅作义部,尤重在抑留它于平、津、张、保地区,不使西退,亦不使其由海上南撤。停攻归绥,这是中共中央军委为稳住傅作义部所采取的一个重要措施。
11月16日4时,毛泽东电告东北野战军指挥员林彪、罗荣桓、刘亚楼:“我们曾考虑过你们主力早日入关,包围津、沽、唐山,在包围姿态下进行休整,则敌无法从海上逃跑。请你们考虑究以早日入关为好,还是在东北完成休整计划然后入关为好,并以结果电告为盼。”
毛泽东虽然准备调东北野战军这支精锐之师入关,因为还不到下命令的火候,依然以商量的口吻在征求部属的意见。
自毛泽东16日4时电至18日尚未收到林、罗、刘的回电。
进入冬季的西柏坡,山野早已褪去了绿色,铅灰色的山峦似乎没有尽头。
巍巍的太行山脉从这里继续向北延伸,流云沿着山峰游动,带走地面温暖的气息。再有几天就要下雪了,人们感到一阵阵寒气正从高空袭来。
关内如此,关外就更冷了。东北野战军的冬装是否已经备齐,是否已经发给部队?很多连队伤亡过半,甚至更多,新兵是否补充上了?令人担心的问题还远不止这些。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知道,东北野战军在52天血与火的冲杀中付出的代价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会过分,他们应该有一个休息整顿的时间。
西柏坡仍然等待着林、罗、刘的回电。
就在这时,一个新的情况出现了。
这个新出现的情况就是彭泽湘和符定一来到了石家庄。彭泽湘是中共早期党员,后来自行脱党。辽沈战役后,他自称是李济深的代表,向傅作义进言,要傅作义走罢战求和的道路。符定一是毛泽东在湖南上学时的老师。彭泽湘和符定一声称傅部起义大致已定,目前考虑的是起义的时间和如何处置20多万中央军以及与中央联系的问题。
对于彭泽湘和符定一的到来,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认为,傅作义托人带来口信,说明他追随蒋介石的立场发生动摇。但是,傅作义关于通电起义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在华北“剿总”50多万军队中,傅作义所能控制的只有他的20万嫡系部队,而将近30万的中央军,傅作义是控制不了的。而且傅系部队大多分散在平张线上,而蒋系部队都驻防在平、津、唐地区。在这种情况下,傅作义要指挥和控制中央军一同起义是不可能的,一旦他通电起义,蒋介石便会下令中央军镇压他,并将中央军从海上接走。
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清醒地意识到,此时此刻首先要做的是准备应付万一傅作义通电起义,蒋系部队倾巢南撤的局面。而应付这一局面,只有东北野战军立即入关,迅速包围分割平、津、塘、唐蒋系部队。于是,一个经过反复思考和讨论的平津战役作战方针在此关键时刻形成了,这就是:撤围归绥,停攻太原,东北野战军主力提早入关,与华北野战军联合作战,抑留傅作义集团于平、津、张、唐地区,而后加以各个歼灭。
毛泽东和党中央在尚未收到林、罗、刘复电的情况下断然决策:东北野战军主力结束休整提前入关。
18日18时,毛泽东连续起草两份电文,发出战斗命令:
杨得志、罗瑞卿、耿飚并告杨成武、李井泉、李天焕、程子华、黄志勇:
“(一)平、津、张、唐,蒋傅两系军队在我徐州作战胜利进展下,有分向西、南两方撤退或集中向南方(经海路,亦有某种可能走陆路)撤退的可能。
(二)为着不让蒋傅两系军队从平、津、张、唐逃走,除已令杨李李停止攻击归绥,并将其三个纵队位于绥东地区,坚决阻止傅军向绥远逃跑外,又已令徐、周停止攻击太原,以免刺激傅作义早日逃跑。
(三)杨罗耿所部即在阜平待命,并准备随时向张家口附近出动,协同杨李李阻止敌人逃跑。”
林彪、罗荣桓、刘亚楼:
“(一)傅作义经过彭泽湘及符定一和我们接洽起义,据称傅起义大致已定,目前考虑者为起义时间、对付华北蒋军及与我党联系等问题。现符定一已到石门,明后日即可见面。我们拟利用此机会稳定傅作义不走,以便迅速解决中央军。
(二)望你们立即令各纵以一二天时间完成出发准备,于21日或22日全军或至少八个纵队取捷径以最快速度行进,突然包围唐山、塘沽、天津三处敌人,不使逃跑并争取使中央军不战投降(此种可能很大)。
(三)望你们在发出出发命令后,先行出发到冀东指挥。
(四)我们已令杨罗耿在阜平停止,并准备出张家口附近协同杨成武阻止傅作义西退。徐周已复电同意停止攻太原。
(五)如何部署,盼复。”
这不仅是气魄,更重要的是命令。
命令,没有商量的余地,必须无条件执行。尽管因为东北解放后,东北籍战士怕离开家乡,怕走路太远,甚至某些干部已开始生长享受情绪,需要大力解决这一问题;尽管有的纵队伤亡很大,需要必需的休整;尽管对新兵与解放战士的补充还未就绪,完成此项工作也要有相当时间;尽管部队冬大衣、棉帽、棉鞋均未发下。
林、罗、刘接到毛泽东18日18时电文后,即于19日致电中央军委:“我们决遵来电于22日出发。”
从11月9日,中共中央军委提出抑留傅作义集团。于平、津、张、唐地区,到19日东北野战军领导人决遵中央命令率部进关,前后10天左右,平津决战方针就告确立。这个方针就是,东北野战军主力提早入关,会同华北解放军联合举行平津战役,抑留傅作义集团于平、津、张、唐地区,各个歼灭。
隔断平津之敌
毛泽东和中央军委高瞻远瞩,成竹在胸,早在东北部队刚刚启程的时候,就对东北大军进关的行动作了周密安排。1948年11月26日,军委即电示:你们主力的第一个作战,应不是唐山,而是在平津线上之廊坊等地。
12月8日,当东北野战军刚刚到达冀东的时候,军委又来电指出:
你们的首要任务是不使这些敌人逃至天津。其方法是以4个纵队占领廊坊、香河之线,隔断平、津联系。只要此着成功,北平区敌人14个师即无法逃脱。
这就清楚地告诉东北野战军总部林彪、罗荣桓等战区指挥员,隔断平、津之敌,是整个战役一着非常重要的棋,也是东北野战军进关部队的一项首要任务。
12月11日,中央军委下达了《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的电令,对整个战役作了全面部署。命令我华北野战军于平西线各部队对张家口、新保安诸点之敌,在两星期内“围而不打”;命令我东北野战军,要“不惜疲劳,不怕减员,不怕受冻受饥”,即取神速动作,同时切断津、塘和平、津之间敌人的联系,对敌人形成“隔而不围”战略态势。“各纵均须构筑两面阵地,务使敌人不能跑掉”。电文指出,这一部署“实际上是将张家口、新保安、南口、北平、怀柔、顺义、通县、宛平、丰台、天津、塘沽、芦台、唐山、开平诸点之敌一概包围了”。
此类电令,都是毛泽东亲笔起草,可谓关照战争全局,高超指挥艺术之杰作。
林彪、罗荣桓决定将隔断平、津和从东、南两面包围北平之敌的任务交给第1兵团。综观战争全局,兵团司令员肖劲光深感责任重大。傅作义的军队虽已成“惊弓之鸟”,但是人数众多,若干部队仍有战斗力。第1兵团的防区位于平津铁路、通津公路的要冲,如果北平的敌人决心向天津突围,到时候必有一场恶战。
第1兵团接到命令之后,各个纵队立即迅速行动。大家只有一个心愿:争分夺秒,尽早赶到指定位置,实现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战略意图。
在这期间,原先位于北平西南的华北第7纵队,根据中央军委指示,渡过永定河,向黄村前进堵截。几天以后,最先进关的东北第11纵队,奉命进驻东垣镇、通县一带。进关较晚的东北第1纵队,也开到了廊坊、武清以南。东北野战军总部先后电令,这几个纵队,统归第1兵团指挥。这样,由第1兵团指挥的部队,共达6个纵队。
这样,大约只用了1周的时间,林彪、罗荣桓及第1兵团司令员肖劲光便把兵力部署停当了:
北平的东面有第11纵队堵截,西南面有华北第7纵队布防,而在最关键的东南和正南方向,也就是在平津铁路和通津公路上,成梯次地布下了第3纵队、第6纵队、第10纵队、第1纵队4道防线,中央军委关于隔断平、津之敌的战略意图得到了完全的体现。通往天津的道路被彻底堵死。
此时的天津,成了一座孤城。
在这以后的几天里,东北野战军总部一再电告东北部队,北平敌人突围的征候越来越多,要部队时刻保持警惕,严阵以待。各部队都坚守在自己的阵地上,积极抢修野战工事。天寒地冻,寒风凛冽,不少战士手脚冻裂,鲜血直流,仍然顽强奋战,不敢有任何疏忽大意。
12月25日,林彪、罗荣桓电令东北部队:如果敌人依托永定河、运粮河突围时,你们应该以足够兵力在县镇、采育镇、旧州之线顽强死守,以吸引和扼制敌人,然后集结主力,以各个击破的手段,从侧后歼灭敌人。
根据这一作战原则,东北部队各纵队,一一调整兵力部署。除前面提到的第3纵队、第6纵队、第10纵队的位置和任务大体不变以外,又确定:如北平敌突围,第11纵队的主要任务是从第3纵队右侧向敌突击,以切断敌人归路;第1纵队则集结于旧州、廊坊、韩村地区,以配合第3纵队、第6纵队,对敌人形成钳形攻势;华北第7纵队的主力集结于宛平东南地区,控制固安至宛平之间的永定河各桥梁渡口,阻止敌人渡河。
这一调整,使整个兵力部署更加完善了。
平津隔开,为首战天津、歼灭天津守敌创造了有利条件。
后来战争的进程,由于北平的敌人没有突围,东北部队在这一带也就没有打什么大仗。但这绝不是说,这些按照中央军委的命令日夜兼程,赶到这一带来布防没有起什么作用。恰恰相反,这些部队的行动,不仅保障了我军攻歼驻守天津的敌人,而且彻底粉碎了敌人南逃的打算,使北平的敌人不敢、也无法突围,为整个平津战役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这时,敌军除在平绥线和北平、天津外围被歼的以外,在北平有20万余人,在天津有13万余人,在塘沽有5万余人。
东北野战军立即组织天津前线指挥部,林彪、罗荣桓首长决定由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负责指挥攻打天津。
刘亚楼一向以干练著称,他根据天津的地形、河流情况以及敌人兵力部署,决定以4个纵队东西对进,采取拦腰斩断,先南后北,先分割后围歼,先吃肉后啃骨头,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
作战部署很快获中央军委批准。
1949年1月10日,中共中央电示:
为着统一领导夺取平津,并于尔后一个时期内(大约有3个月)管理平、津、唐及其附近区域一切工作起见,中央决定以林彪、罗荣桓、聂荣螓三同志组成总前委,林彪为书记,所有军事、政治、财政、经济、粮食、货币、外交、文化、党务及其他各项重要工作均归其管辖,以一事权而免分歧。
这一决策,为夺取天津,进而夺取北平,创造有利的条件。
国民党对于天津的防务,一直抓得很紧。1948年夏,时任国民党华北“剿总”总司令的傅作义,刚上任时跃跃欲试,但经过易县、涞水之役,他所恃为“精悍”的第35军被击溃后,越来越感到了解放军的野战威力,彻底消灭华北共军的气焰减去了很多。他将张垣、北平、天津作为三个基点,连同平津张铁路线上的重要城镇,预设工事,以为依托,实行所谓“灵活机动、集中优势”的“依城决战”方略。
为了使平津互为依托,加强天津的防务,傅作义又于1948年6月将亲信陈长捷从兰州(当时陈长捷任第八补给区司令)要到天津,给陈长捷以“警备司令”之职,负守卫天津之责,要他在其后三四个月内,认真筹办好两件事:
一是改建并增强天津的城防工事(现城防工事原是第11战区天津指挥所主任上官云相同天津市市长杜建时一年前所筑),成为设堡强固阵地;
二是征天津市壮丁,编成“警备旅”(等于三团制师)作经常守备,以便灵活调度驻防在津的正规部队。
对于天津的防守,蒋介石也十分重视。1948年10月前后,蒋介石数次到北平,当时的参谋总长顾祝同、徐永昌也不断到北平,反复商讨平津部队部署问题。
1948年9月30日,蒋介石乘飞机到北平。10月4日,蒋介石要第62军军长林伟俦奉命到北平去见他,蒋介石对林伟俦说:
“明天我到东北,经过天津。”
接着,蒋介石让林伟俦和他的侍卫长俞济时商量行程。俞济时用电话和在塘沽的国民党海军总司令桂永清联系后,决定蒋介石于5日上午8时半从北平飞往天津,林伟俦去天津飞机场迎接,乘汽车至塘沽码头,由桂永清在塘沽准备舰艇,驶往葫芦岛。
一切部署得天衣无缝后,俞济时这才松下一口气来,并嘱咐林伟俦千万守密,不可使任何人知道。陈长捷是天津守备司令,但不是蒋之嫡系,林伟俦便问是否通知陈长捷。俞济时请示蒋介石,蒋介石怕示人以不公,又要陈长捷守天津,就答复可以通知陈长捷。
林伟俦回天津后亲自布置去飞机场迎接人员,分派汽车及沿途警戒。5日上午8时,电话邀陈长捷到家中,告以蒋介石今晨从天津经过去东北。于是,二人遂一同前往机场迎接,去塘沽码头送行。
陈长捷心中真不知是啥滋味,自己虽不是老蒋嫡系,但也为党国效忠多年,蒋介石来津不先通知他,却先通知了归他指挥的林伟俦,看来嫡系非嫡系就是不一样啊。一路上,陈长捷闷闷不乐,一言不发。
在码头上,蒋介石只是对林伟俦说:
“有话和你讲,等从东北回来再说。”
10月7日,蒋介石乘军舰从东北回来抵达塘沽,林伟俦通知天津铁路局备专列火车在塘沽码头迎候蒋介石。林伟俦陪同蒋介石去北平。在火车上,蒋介石对林伟俦说:
“华北将有大战,天津是最重要的地方,你要努力在此工作,必须长期保住天津海口,以待国际变化。”
林伟俦坚定地回答:“是。”同时问蒋介石:“东北情况如何?”
东北情况如何?东北情况不好,蒋介石为了掩饰真相,只“哼、哼”了几声,未作答复。
林伟俦考虑了一下,又说:
“傅作义地方观念很深,总以绥远、张家口为后方,要集中兵力确守天津海口,必须放弃西北。”
这很合蒋介石的战略方针,便不无赞赏地说:
“很对。你应时常向他建议,促他将重兵集中于天津。华北军事真实情况要即时向我报告。”
蒋介石让林伟俦把陈长捷召来。蒋介石对陈长捷和林伟俦说:
“天津很重要,你俩要倾心合作。”
而后又转向陈长捷,说:
“你来天津不久,杜市长在天津已经三年多,遇事要和他商量。”
最后,蒋介石又叮嘱工事设施和运用要自己掌握,特别注意军事机密。说到这里,蒋介石大概又想起了济南失守的教训,告诫陈长捷、林伟俦二人:
“王耀武失守济南败坏鲁局及孙连仲冀中的失败,都是内部参谋作了间谍,没有察觉而完全泄露了军机所致。我这次亲临东北面授军机,调度部队,并不通过国防部第三厅,均由侍从参军传达意旨,都为的是极端慎重保守机密。”
说到这里,车已行至天津站。陈长捷下车,林伟俦随蒋介石去北平。
在北平,傅作义向蒋介石表示了倾向于“依托美援保持津沽”的向东靠战略,以观望形势。傅作义对蒋介石表示:要尽全力保持平津,支撑华北。
这一决心,为蒋介石所首肯,更为美国所欣赏。
当时,蒋介石支持平津的措施,除将华北的党、政和经济连中央银行的支付权交付与傅作义,让傅作义直接接受“美援”,以表示对其信任外,还编成渤海舰队,派到长山列岛筹建基地,支援塘沽,保持海口。派联勤部工兵署署长到北平、天津、塘沽间,设计“阵地网”。
傅作义决定坚踞平津、保持海口的策略,得到了陈长捷的支持,他向傅作义分析道:
“最可顾虑的是东北解放军的入关。但估计经一席大会战后,需要一段时间的休整,从战争史看,都得3个月以后才能进行另一次会战。现在东北解放军要消化辽沈大战的战果,从事扩展,需要半年才能大举行动。当此隆冬严寒,难作远程行军,预计到明春化冻后,华北将会有一场大会战。”
作了一番分析之后,陈长捷又向傅作义献计道:
“东北解放军进关至多为50万人左右。因此,在量上要争取平衡,急速扩军;应即接受美械,在三四个月时间内,扩军20万左右,以应付明春的决战。”
这时,傅作义的腹案已经成熟,他决定放弃张垣,逐步转移主力到津、塘(沽)、芦(台)、唐(山)近海方面来。实行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从海上跑的战法。这本是共产党发明的战法,现在傅作义又拿来对付共产党了。接着,他调兵遣将,安顿家属,作出了相应部署。
敌人总是对人民的力量估计过低,陈长捷也是如此,他既对东北解放军的猛进入关蒙在鼓里,而自己又十分狂妄。很快,傅系老本第35军覆没于新保安、怀来间,天津附近驻军被傅作义调动一空,天津市只余第92军一个待整补的残师和新编的净是强征街道居民编成、还不会操枪的所谓警备旅,又两营宪兵、5个市公安局所属的保安大队。
这时,陈长捷才真的有了危机感。
12月12日夜,寒风阵阵,冷月高悬。
在警备司令部里,陈长捷正和天津防守区副司令秋宗鼎交谈:
“总部为何不让各部队安定下来,争取大冻结前完成要点阵地网工事,反而急调大军西去,对摸不着的解放军作非必要的局部会战。”
正难为解释中,总部参谋长李世杰来电话说:
“据空军情报,有解放军一大纵队——很大的,已到宝坻,向天津方面行动中。傅总司令传令叫你紧急布防。”
陈长捷对傅作义把天津附近部队调走多少有些不满,便不高兴地问道:
“用什么部队布防?”
“急抓吧!现从南口调第62军当夜火速急运去津。”
此时,除了以警备部队警戒市的东北区、城防线外,陈长捷已无兵可调了。
12月18日,国防部参谋次长李及兰和总统府参军罗泽恺等人乘飞机到了天津,住在天津市市长杜建时家里,携来蒋介石亲笔信件,是分别写给傅作义、李文(第4兵团司令)、侯镜如(第17兵团司令)、陈长捷(天津警备司令部司令)和华北各军长等人的,信中内容大意是:
东北沦陷,华北垂危,此次战役,关系党国之存亡,务本精诚团结意志,服从傅总司令指挥,统一行动……
陈长捷、杜建时、林伟俦等同李及兰、罗泽恺见面。李及兰忙于打电话到北平和傅作义讲话,问北平飞机场是否可以降落,因城外机场已被人民解放军攻占,城内机场尚未修筑完成,准备明天空投蒋介石写给傅作义、李文等的亲笔信。
电话接通,李及兰在电话中对傅作义说:
“老头子(指蒋介石)有亲笔信和公事给你,收到时回一个电报,空投地点请铺上白布十字的记号。”
接着,李及兰问陈长捷等人:
“傅先生(指傅作义)为什么还不到天津来呢?”
罗泽恺也说:
“华北战事败局已成,应尽快从出海口将部队运出……”
“老头子有计划要傅总司令到天津来,把华北部队主力集中在天津和塘沽,南调部队要多少船,就有多少船,是不成问题的。”李及兰又说。
陈长捷并不发言,只是立即拿出地图来看。
林伟俦是蒋介石的嫡系,对蒋介石当然言听计从,他知道傅作义固守平津的决心,立即表态说:
“现在天津和塘沽的公路、铁路、水路都通行,可以立即行动到塘沽,准备南撤,大家分开走公路和铁路。”
陈长捷忠于傅作义,立即表示不同意:
“天津做了这么多碉堡工事,是可以守的,如果现在部队一撤,整个天津就乱了,我们的行动还要请示傅先生才能决定。”
李及兰叫接通塘沽电话,请守塘沽司令侯镜如来天津商量。谁知侯镜如也不太同意立即就从海上撤退,就回电话说:
“目前正在塘沽督促加紧做工事,事情很多,离不开塘沽。”
这样,蒋介石从海上撤退的设想就被搁置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