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大玩家 定海神针
石友三所部有三四万人,且战斗力较强,在反蒋联军的杂牌部队中属于一流档次。为了对他进行笼络,让石友三在攻取山东时多卖些力气,阎锡山便发表他为山东省主席。
不料晋军很快就靠自己的力量拿下了济南,这下阎锡山又后悔了,觉得自己是做了一桩亏本生意。他暗中派人在济南一带拉拢当地的青红帮,准备将来给石友三捣乱,让石友三的省主席当不成。不仅如此,他还派人在河南石部的后方进行破坏,阻碍石友三收税和拉壮丁。
除了暗的一手外,阎锡山还有明的一套。按理,山东的地方官员都应由石友三委任,起码表面上要让他核准一下,可是晋军在进入山东之后,每占领一个县,除民政外,其他所有机关要职包括县长和税务局长在内,全都由阎锡山亲自委任,尤其是财税方面,一分钱也不许石友三过问。
石友三十分不快。当时阎锡山对石部提供的补给,也像对西北军一样,起初还算及时,以后是屡要不来,最后就变成了千呼不应。石友三借题发挥,对着部下们大发脾气,说:“大敌当前,危急存亡之秋,竟这样不关心我们。才回婆家尚且如此,将来还会有什么好果子吃?”
阎锡山要当恶婆婆,石友三也就顺理成章地做起了坏媳妇,战事稍遇阻碍,他本人就常驻开封,不愿再上前线了。
石友三不但负进攻鲁西之责,还掩护着陇海线上反蒋联军的左翼,他打仗如此不上心,无疑让担任前线指挥的徐永昌、鹿钟麟等人十分头疼。徐永昌认为,阎锡山不能善待石友三,其实与冯玉祥不放心樊钟秀一样,都是因小失大,导致战事不能成功的典型例子。
后来听到阎锡山正在北平酝酿未来政府的人选,石友三觉得既然山东省主席已名存实亡,不如到北平政府里去谋个差事,于是就向阎锡山提出要一个军政部长的职位。
阎锡山不同意。周玳从旁进谏:“正在打仗的时候,应当满足他的要求。如果不想要他,打完仗再说。”
小马倒嫌路窄,这说的仅仅是政治,在军事领域,石友三不仅不是小马,还是悍马,千万得罪不起。可是周玳能看到的,阎锡山却看不出来,他还在为授石以山东省主席那件事后悔呢,哪肯再轻易答应让石友三入阁。
在与汪精卫磋商时,他特地强调:“石友三反复无常,贪得无厌,又是一个粗人。如果把军政部长给了他,也太不拿政府当一回事了,别人还怎么干?”
阎锡山的话又传到了石友三的耳朵里。旧恨添新仇,石友三顿时勃然大怒,他立刻让前线部队停止作战,以静观时局变化。
石友三素有“倒戈将军”之称,他先叛冯投蒋,接着又叛蒋投阎,在倒戈事业上已属二进宫。从来有了一、二,就不会在乎三,背弃阎锡山在石友三看来不会有任何心理障碍。
他需要考虑的只是弃了阎锡山后再投谁。因浦口事变中炮轰南京,蒋是不能投的,投冯的话,又受不了过去那种给人当孙子似的拘束和委屈。石的幕僚中有几个人是东北籍,就劝石友三投靠张学良。石友三是吉林人,乡土观念也相当浓厚,于是立即表示同意。
随后,石友三便给张学良发去一份密电,大意是阎锡山狡猾无信,排斥友军,万难与之共图大事,他愿意率部北上,听张学良的指挥,共同打阎。
石友三的密电恰好被蒋介石的电讯机构所截译,蒋介石在专车上收阅的正是这份电报。
原先蒋介石虽移兵津浦线,只是救一时之缓急,对在津浦线上决胜负并无充分信心和把握,其原因不外是顾忌鲁西石友三以及鲁北晋军的实力甚强。
现在好了,石友三打定主意要反戈相向。至于鲁北晋军,蒋介石通过情报分析注意到,津浦线上仅有傅作义指挥的一个军,兵力严重不足。与此同时,阎锡山在前线将官的指挥权限划分上又存在着很大问题:傅作义主打津浦线,可他只是前敌副总指挥,张荫梧才是总指挥。
这两个因素都导致傅部行动迟缓,无法给陆续调至津浦线的蒋军援兵以有力打击。
津浦线不仅可攻,也必攻,因为它还关系着张学良出兵与否。在张群、吴铁城的一再催促下,张学良曾经口头表示:如果蒋军能将济南攻下,东北即可出兵。
决定战局的,既不是陇海线,也不是平汉线,而是津浦线。津浦线才是中原大战的定海神针!
意识到这一点后,蒋介石马上决定改变总退却的计划,他要紧紧抓住机会,重新把命运掌握到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