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最小电阻路径 第三十四章
1883年,托马斯·爱迪生在新泽西州首次推出了悬空输电线路和那些丑陋的输电塔,但第一个电网却走的是下曼哈顿街道底下的路线,起点是爱迪生位于珍珠街的发电站。他当时一共有五十九位顾客。
有些巡线工痛恨地下电网——它有时被称作是“黑漆电网”——但乔伊·巴赞喜欢身处地下。他在阿尔冈昆电力公司只干了两年,但在电力行业已经做了十个年头,因为他十八岁时就开始工作了。加入阿尔冈昆公司之前,他干的是民营建筑项目,从学徒一直做到了熟练工。他曾想过继续向前,成为高级电工,总有一天他会的,但眼下他喜欢为大公司工作。
他还能找到哪家比阿尔冈昆电力公司——全美最大型公司之一——更大的公司呢?
半小时前,他和搭档接到了故障检修员的电话,说是华尔街附近一个地铁系统的电力供给发生了奇怪的波动。纽约大都会运输署下辖的一些地铁线路有自己的发电站,类似于缩小版的阿尔冈昆MOM发电机组。但眼下这条正在附近轰隆作响的地铁线是完全由阿尔冈昆公司供电的。公司从皇后区输送两万七千五百伏特的电到变电站,再降压并转换成六百二十五伏特的直流电,用于地铁供电。
根据附近一座纽约大都会运输署变电站的计量表的报告,有一个短暂瞬间,发生了电压下降。这还不足以对地铁服务造成障碍,但足以引起关注——尤其是考虑到昨天上午公交车站发生的事故。
而且,该死的,有一个阿尔冈昆公司的员工被认为是幕后黑手。雷·高特,皇后区的一名高级故障检修员。
巴赞见到过电弧闪络——电力行业的每个人都曾见到过——能熔化一切的闪电,伴随而来的爆炸,可怕的嗡嗡声,这些奇景足以令巴赞下定主意,自己永远不会拿电开玩笑。要穿戴好个人防护装备的手套和靴子,拿好绝缘棒,工作时不携带金属物品。许多人都以为他们能用头脑胜过电,结果他们都死了。
好吧,你没法用头脑胜过电。你也不可能跑得比电快。
此刻,巴赞的搭档暂时回到了地面,巴赞寻找着任何可能引起电压下降的蛛丝马迹。地下道里很凉爽,仿佛荒废了一般,但却并不安静。引擎轰鸣,地铁车辆经过时,地面震动得像地震似的。是啊,他喜欢这个地方,周围都是电缆,还有热绝缘材料、橡胶和油脂的气味。纽约市是一艘船,地下的建筑结构和地上一样多。他也对所有的甲板了如指掌,就如他熟悉自己在布朗克斯区的邻里社区一样。
他想不通是什么引起了电压波动。阿尔冈昆公司的线路看来都很完好。也许——
他停下脚步,看到了一些令他好奇的东西。
那是什么?他纳闷道。像所有的巡线工一样,他无论是在地面上,还是在“黑漆电网”里,都了解自己的领地,而在这条隧道的晦暗尽头,有一些不太对劲的东西:一根电缆被接合到一个负责为地铁系统全天候馈电的断路器面板上。而且这根电缆没有通入地下,去往地铁所在的地方,而是往上走,跨过了隧道穹顶。电缆接合得很好——判断一名巡线工的手艺,就看他如何接合电线——所以这是专业人士干的。但是谁干的呢?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他伫立原地,开始追踪这根电缆的去向。
他紧接着被吓得大口喘气。另一个阿尔冈昆公司的工人站在隧道里。这个男子似乎对于撞见其他人更为诧异。一片昏暗中,巴赞没有认出男子。
“嘿,好啊。”巴赞点点头。他俩谁也没有握手的意思。他们都戴着厚重的个人防护手套——只有绝缘层足够厚,才可以在带电电缆上进行操作。
那个男子眨了眨眼,擦拭了汗水,“我没想到这儿会有人。”
“我也是。你听说电压波动的事了吗?”
“听说了。”男子还说了些别的事情,但巴赞并不在听。他在琢磨男子到底在做什么,打量着对方的笔记本电脑——当然,所有巡线工都用这种笔记本电脑,电网上的一切东西都在被电脑化。但他并不在查看电压水平或开关站完好性。电脑屏幕上显示着一幅视频画面,看来很像是地面上的那个建筑工地。好像是从一个高分辨率的监控摄像头看到的图像。
然后巴赞瞄到了男子的阿尔冈昆公司工作证。
哦,要命了。
雷蒙德·高特,高级技术服务操作员。
巴赞感觉自己在抽冷气,同时回想起早上主管召集了所有巡线工,说明了高特和他的所作所为。
他现在想明白了,那根接合的电缆是为了制造又一起电弧闪络事故!
保持冷静,他告诉自己。这里环境晦暗,高特不可能看清楚他的面容;他也许并未看到巴赞的惊讶反应。公司和警方不久前才发布声明。之前的两小时,高特也许都待在这里,不知道警方已经在追捕他。
“哎,午饭时间到了。我饿死了。”巴赞开始轻拍肚皮,接着又觉得这样做太做作,“我最好回到上面去。搭档会纳闷我在这儿做什么了。”
“嘿,小心点。”高特一边说,一边转身去看电脑。
巴赞也转过身走向最近的出口,压制住拔腿就跑的冲动。
他应该服从于自己的冲动,他立刻意识到。
在巴赞转身的那一瞬间,他清楚地知道高特快速地探下手,从身后拿起了什么东西。
巴赞开始逃命,可高特的速度更快,巴赞回头瞥了一眼,在刹那之间,只见对方沉甸甸的纤维玻璃绝缘棒抡向他的安全帽。这一击打晕了他,令他跌倒在肮脏的地面上。
当绝缘棒再次击向他时,他的眼里只看到一根十三万八千伏特的电缆,离他的脸庞不过六英寸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