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慈禧说:“签约都让李鸿章去!” 第八十一节 葬母
张佩纶字幼樵,一字绳庵,又字篑斋,直隶丰润人,同治进士。李鸿章初任直隶总督时,张佩纶以翰林院检讨入李幕,帮李鸿章誊写奏稿、料理文案等事。进京后仍到翰林院任检讨职。累官编修、修撰,光绪元年擢从五品侍讲充日讲起居注官。
张佩纶头脑敏捷,谈吐不凡。入幕李鸿章期间,李鸿章时常在人前夸奖其“口才拔萃,文曲下凡”,使他的名声渐渐远播,很快挤入名士行列。
张佩纶好酒,每日无论冬夏,又总是鹅毛扇子不离手,颇有古时大贤风度。人们见了他,倒不敢称其本名,皆呼之曰“张大名士”。佩纶颇受用此称。
昔时,丁日昌、薛福成、黎庶昌等人,见李鸿章爱惜张佩纶,偏巧张佩纶又无家室,便想做媒,想让李鸿章招张佩纶为东床,将李之长女嫁给张佩纶为妻。
李鸿章却笑对几人道:“篑斋好名太过,吾女嫁与此人,恐为其所累,不得福享,还是等等看吧。”
但李鸿章读过张佩纶的《请讲武以靖藩服折》后,还是遵旨很认真地逐条谈了一下自己的看法。张佩纶所奏,李鸿章有的赞同,有的不赞同。对第一条,李鸿章不同意张佩纶的观点,认为派人过去替朝鲜主持大计,朝鲜未必肯听,也未必领情。对第二条,李鸿章认为可以办,而且正在办。这无疑是说,张佩纶所论,是事后诸葛亮。对第三条,李鸿章不同意在朝鲜常年驻兵。对第四条,李鸿章认为已经订造了两艘轮船,朝鲜有事,即可以使用。对第五条,在盛京大练陆兵,为支援朝鲜使用,李鸿章认为张佩纶是在胡说八道。因为朝鲜三面临水,利于水上进兵。张佩纶所议第六条亦不可行。
慈禧太后看了李鸿章的折稿后,把醇亲王奕譞召进宫来,叹道:“张佩纶所奏,貌似条条是道,如今一看李鸿章所言,才知这张佩纶治国的火候,还是较李鸿章差一些。还是按李鸿章说的办吧。凡事需慢慢来,急不得。”
奕譞扑通跪下道:“太后圣明,太后所论正是奴才这几日所想。奴才下去后就去找恭亲王办理此事。”
慈禧太后叹口气道:“我上几日说了恭亲王几句,他第二天就告假躲进府里不出来。他呀,这是和我闹气呢!你也用不着去和他商量,该办什么就办什么吧。有些人哪,就是给脸不要脸。我倒要看看,他想怎么着?我呀,就是不信,离了他,这大清的天就能塌了!你下去吧。”
奕譞一听这话,知道太后与恭亲王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了,自己身为帝父,大概当真就要有当议政王的那一天了。他按捺住满心的喜悦,把头对着太后磕得山响,然后这才连滚带爬地退出去。
恭亲王奕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子,是咸丰皇帝的异母同父兄弟。醇亲王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与奕是同母兄弟。
咸丰帝先封奕譞为醇郡王,八年后授命在内廷行走。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参与祺祥政变,进封醇亲王。奕譞与奕虽同为亲王,但因其才识不如奕,所以一直尾随其后,有时连慈禧太后也说他是“马尾串豆腐,提不起来的货”。但他的权力欲却比朝中的任何一位王公大臣都大,恨不能登时取代六哥,过把议政王的瘾。
是年底,在原籍为母守灵的李瀚章函至天津,与李鸿章商议葬母一事,函称地穴等事已安排妥当,只等李鸿章最后定夺。
李鸿章不敢怠慢,于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元月初,即上折恳请赏假葬母。候旨期间,李鸿章一边召署督张树声至津商议海防诸事宜,一边暗里着人打点行装,俟圣旨一到,即起程赴皖。
元月二十六日,圣旨抵达天津。旨曰:“披览所奏,情词恳切,良为恻然。本应俯如所请,宽予假期。唯北洋事务关系紧要,李鸿章措置得宜,朝廷方资倚畀,所有请假营葬之处,俟来年正二月间,再降谕旨。钦此。”
李鸿章未及圣旨宣毕,已在心里大骂道:“这是哪个王八蛋出的馊主意?老母已停灵祠堂日久,穴已料理完备。诸事可等可待,没听说葬母之事也要等待!朝廷就这样对待老臣吗?”
李鸿章气愤已极,当夜便挥毫命楮,上《渎恳赏假葬母》一折:“入春以来,静候谕旨,本不敢以哀痛迫切之情,屡渎天听,唯时序如流,河水已解,屈指启窆之期,不过一月有余。而自津及皖,计程遥远,虽轮船便捷,亦须十余日始抵臣乡。且一切附棺之需,非事先摒挡,逐加检点,即礼仪粗具,而造次襄事,终觉不慊于心。记曰:孝子将祭,虑事不可以不豫。一祀事尚从容筹备,况于先人体魄所藏,而忍有苟简疏略之思乎?此臣月余来眷念松楸神爽飞越,昕夕引领,以冀恩诏之至……用敢再申前请,仰恳天恩,赏假数月,俾得赶紧回籍,稍遂负土之私,感荷矜全,实无既极。”
李鸿章最后建议,北洋通商大臣事宜,可由署直督张树声兼署。就当时而言,上至朝臣,下至平民,对葬父葬母之事极其看重,其规制仪礼几近墨守。李鸿章既是饱读诗书之士,又乃朝廷重臣,更不敢疏忽大意,否则便遭人耻笑;以后逢人办事,亦要矮人一等,低人半截。丁忧守制已被朝廷所否,若葬母之时再不到前,他李鸿章还想在家乡人面前抬头做人吗?这就是李鸿章一再恳请赏假的原因,实在也是迫不得已。
转年二月十六日,圣旨再次来到天津,赏李鸿章两月假期,准其离津回皖葬母,着直督张树声暂署北洋通商大臣。
李鸿章把通商及海防事务,很快向张树声做了一番交待,不几日便乘船离津,回籍料理葬母事宜。
李鸿章行程十五日才抵合肥府门。在家歇了一晚,第二天一早,便在兄弟的陪同下去墓地看穴,又请地师多人看过,这才择定日子安葬。眼望着老母入土,李鸿章始觉心安;看看日子,假期也只才过去一月,便安心住下,陪兄弟日夜谈天说地,过几天清闲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