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发展的康庄大道——学习《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

今天我作为一个诗歌的爱好者来发言。读了《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兴奋之极!我把主席在一九五七年一月十二日给《诗刊》编辑部的信,重看了一遍。我感到毛主席为新诗的发展以及学诗的人,特别是青年人,指出了一条康庄大道。就是说:“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又说:“民歌中倒是有一些好的。将来趋势,很可能从民歌中吸取养料和形式,发展成为一套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

这些年来,也有些邻居的青年人,写些诗歌来让我替他们看看改改(自然不是因为我是个诗人,只因为我住得近,又是搞点创作的)。我总是引主席那句教导:“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因为青年人感情丰富,写诗时也是有感而言,但是写出来的东西,没有“诗味”,没有“特色”,也不合于主席所讲的:新诗要“精练、大体整齐、押韵”。现在的青年人一般的没有学过旧诗歌的形式和规律,比如说合辙押韵。就因为青年不懂平仄,不会押韵,他们的诗读起来就很拗口,读后更记不住。

还有,现在还有一些青年人,用词牌来写“诗”,也因为他们没有研究过词学,所以即使他们写了一些“蝶恋花”、“清平乐”、“浪淘沙”一类的“诗”,但是除了每句字数相同之外,与词毫无“特色”上的相同,这正是毛主席所讲过的:

“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

诗的沿革,本来是从四言,五言,发展到七言,长短句,词,曲,最后成了新诗,或白话诗。这是很自然的,都是由于做的人多了,形式陈旧了,思想也由于因袭古人,而陈腐了;因为要打破束缚,诗体也就改变了。毛主席说:“将来趋势,很可能从民歌中吸取养料和形式,发展成为一套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我想这的确是一条真理!

民歌是在劳动中唱出来的,真是精练,大体整齐押韵,这种例子,就举不胜举了。一九五八年,我在十三陵水库采访的时候,就听到“砸夯”的几个女社员唱道:

猛撂下,走向水利化。

我想这词儿决不是早就编好的,因为她们是很快地一边“砸夯”,一边笑着唱的,前后还有许多,就只站着听了当中的几句,但是我一下子就记住了!

还有一次,一九六○年,我去参观丹江口水利工程。在工地上,我偶然看到墙报上一首工人写的诗,是:

工人到了丹江口,叠叠青山齐发抖,千军万马开进来,党的红旗前面走。

这诗的气魄多大!也和石油工人所说的“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一样,都是劳动人民的“人籁”,我也是一下子就记住了。

毛主席在这封信内,好几处提到了形象思维。新诗的形象思维,也得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的实践中产生出来,决不能坐在深堂大院,高楼大厦里,搞“主题先行”,去生搬硬套。“四人帮”的那一套“反形象思维”,是和毛主席的作家必须深入群众,到工农兵中去的教导相对抗的,必须彻底清除掉!我的理论水平太低,还是让我们的诗人们来讲话吧。

(本篇最初发表于《诗刊》1978年3月第2期。)